學會這七步,你也能擁有一份優秀簡歷
2023-04-03善用番茄,吃掉青蛙,教會橡皮鴨......這些神秘咒語究竟是什么?
2022-11-26學會這10個Word快捷鍵,工作效率提升三倍!
2022-11-25一定不能錯過的15個快捷鍵,再也不做“鼠標黨”!
2022-11-24斷舍離的最高境界,是精神的極簡
2022-11-22建議收藏:保姆級干貨!手把手教你改變現狀
2022-11-21小擺爛,大學問:擺爛真的不是爛
2022-11-04學會提問!從批判性思維開始
2022-10-24心靈的擺渡者
2022-10-19學習:投資自己是最好的投資
2022-10-08淺談多語言思維
2022-10-07不忙,你說,我在聽
2022-09-29做一個有邏輯的人
2022-09-19稀缺
2022-09-08為什么營銷數字化轉型能夠助力業績增長?
2022-09-05做一個高效的人
2022-08-25想進一步了解自己?試試MBTI吧
2022-08-19從0到1,我是如何策劃一場活動的
2022-08-10職場思維大battle ——巨嬰式思維VS聚創式思維
2022-05-06內卷?躺平?不,要高效創新
2022-05-045分鐘了解:如何在疫情下更好地工作
2022-04-19如何突破職場瓶頸
2022-04-07說話,就是“你快樂,所以我快樂”
2022-04-01震驚!閩試教育的老師們是這樣過教師節的……
2022-03-25學習管理師:奏響與聚創交織的樂章!
2021-12-31刷屏朋友圈,聚創人也搞起了“顏色”!
2021-12-31高溫不走,福利不停!
2021-12-31發布時間:2022-04-01 內容來源:聚創教育集團官網
最近,聚創教育集團的小伙伴鄧麗娟品讀了《蔡康永的說話之道2》。本書大多是實用性很強的說話技巧搭配案例,通俗易懂,讓其讀完后受益匪淺,因此她摘錄、總結了書中的三點內容分享在下方,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在“說話之道”上有思考,有進步。
說話是一種看起來稀松平常但其實很重要的行為。每個人都長了一張嘴,只要是個正常人,誰不會說話呢?可事實上,說話也是一門藝術,一門學問。說話水平可以分成三六九等,其中比較高的境界,就是讓說話成為一件“說者開心,聽者舒心,你快樂,所以我快樂”的事情。
一、學會說話——把話說好要靠自己練習,美好成果,也由自己享受
說話是一件我們靠自己用點心,就可以不斷進步的事。
說話分很多種,說好話、說歹話,其中最難做到的就是說客觀的話,尤其在情緒不佳的時候,更需要注意自己是否做到了用平和的語氣,中性的詞句來陳述事情。
我們都喜歡聽順耳的話,有時也會說出傷人的話。比如,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類朋友(我愿稱之為“損友”),他們有的說話喜歡用反問語氣,如“你這都不知道嗎?”;有的喜歡用比較刺耳的詞語,如“你這樣打扮真的好丑”;有的喜歡在回答問題前先用否定詞,如“不是”或“不對”。心情好或是脾氣好的人或許聽過就算了,但相信大多數人聽后,心里總會有些小介意。有時,我也會被朋友的一句話戳到痛點而發脾氣,兩人惡語相向,最后大吵一架。等到冷靜下來后仔細品味,一方面是朋友已經習慣這樣的說話方式,只會覺得是我突然發難,另一方面我在發火時說的話也相當難聽,其程度不亞于朋友。
此時也許會有人指出,有的人確實就是“直脾氣”,喜歡說“直話”,發火了控制不住自己的嘴也是人之常情。是的,所以更需要學會說話,練習說話,因為無論出于什么樣的理由,話一出口就是覆水難收。假設你在和自己的客戶溝通,對方態度不佳或說了不好聽的話,你會選擇拍案而起“硬碰硬”,還是心平氣和講道理呢?
就像書中描述的那樣,我們都要學會為自己負責,無論是“說話”,還是我們的人生。
二、如何聊天:不知道該聊什么的時候,聊吃的
在不知道該聊什么的時候,可以用一個日常的,或對方很容易能接上話的話題。
當我們處在陌生的環境,或是陷入無言以對的情況下,聊些什么可以破解尷尬呢?書中給出的正確答案是:聊吃的。私以為這和民族文化有關系,就好像英國人見面寒暄的第一句往往是聊天氣一樣。國人自古關心食物,倡導“民以食為天”,“吃”貫穿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,聊吃的就成了潛移默化中最親切的話題,尤其在“吃貨”居多的現代,聊美食往往能很快打開雙方的話匣子。
無論是部門聚餐中不熟悉的同事過來聊天的尷尬時刻,還是為了宣傳主動和初次見面的學生搭話開聊,在不知道該聊什么拉近彼此距離時,都可以問一句“你吃了嗎?”“今天的飯菜可口嗎?”“喝杯奶茶嗎?”
聊美食,聊時下熱聞,聊稀松平常的話題,你就能幫助對方接上話茬,放松心情,使整場聊天被不斷地擴展延伸。所以,當你不知道該聊什么時,試試聊吃的吧!
三、準確聊天:說話有標題和結論,確保對方聽得懂你說的話
和人談論一件事,有時就像寫文章,要學會“總-分-總”。
當我們想要說明一件事,為了確保大家在同一條軌道上,最好是開始說明之前,就先簡單表明自己的立場,然后說明,最后下結論,確保對方聽懂了我方意見。
生活中,其實有很多人是需要“聽到結論才能搞懂”的。因為生活節奏忙碌,有時需要一心多用,在說明一件事的時候,就算想要有理有據,詳盡完美,別人也可能在聽的過程中心不在焉,曲解了個中意思,最后得出和我們原本想表達的截然不同的結論。
其實不僅在生活上,對接工作時也是如此。當我們想要向同事請教時,最好第一句話就把問題亮出來,再說問題背景、理由等,不要讓還有其他工作需要完成的同事一直等待。在和領導匯報情況時也是如此,相信領導們都希望能在一分鐘之內掌握這次工作匯報的核心或結果,而不是在被灌輸了一大堆背景信息、數據分析后仍然一頭霧水,不得要領。
因此在與人聊天或者工作溝通時就像寫文章,提出結論-分點論述分析-最后總結的“總-分-總”形式總是不會出錯的。
說話可能是一種單向輸出,但會說話一定是一種“雙向奔赴”。正如蔡康永所說:“貴人不一定能改變人生,外表不一定能決定魅力,但是說話可以!”愿你能做到溫柔而有力的說話,生動而智慧的說話,把快樂帶給自己,也帶給他人。
作者:聚創教育集團-企業文化部-玲玲子
(圖片來源:互聯網,侵刪)